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崎野砲第三種掩體。

        開著租來的汽車行經跨海大橋,沿著西嶼鄉的203號縣道南下,來到有著「臺版馬爾地夫」的後灣沙灘,俗稱緝馬灣。內垵遊憩區有兩處入口,皆設有專用免費停車場。這次從高處的停車場,用下階梯的方式走海濱木棧步道。本案例之「野砲第三種掩體」,即在木棧步道左側的小山丘上。

海濱木棧步道向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望去。

        1908(明治41)年3月止,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的築城工事及備砲全數完成。要塞由六個堡壘、四個砲臺與四座框舍構成,以堡壘、砲臺的重砲向海面的敵艦對戰,其配備的小口徑速射砲與機關砲,則是用來掃蕩臨近堡壘、砲臺的敵人。至於堡壘、砲臺的背、側面,即火力覆蓋範圍的死角,通常是由框舍加以掩護,作為堡壘、砲臺的背、側面之防衛骨幹。

「Number and Disposition of main Weapons」提及潑刺部隊有三八式野砲(Field Artillery)十三門。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1944(昭和19)年3月提升戰備時,澎湖島要塞以「對中、小型艦艇及潛水艇行射擊」為首要任務,配備著幾近塵封在砲臺內的大口徑加農砲或榴彈砲。不僅沒有一處砲臺是位於反登陸之要點,偏離主要戰場,選址都是在靠近航道或港口的岩岸高地,用來扼殺試圖靠近的敵方船艦或潛水艇,而且此時世界海軍早就不流行岸艦互轟的古老戰法,敵方只要從航空母艦上派遣飛機,便能輕取在氣勢浩大的砲臺上安裝的岸置重砲了。原本擔當陸地戰鬥的既有框舍也都不合用,因為明治時代的戰術思想,並不強調殲敵於水際,而是等待敵人登陸後,再行決戰。至此,框舍的選址多在內陸高地或交通要點上,而非沙灘海岸。由於明治時代建築的要塞工事已成廢物,澎湖島要塞重砲兵聯隊能夠依賴的,僅剩下平時保管在屯營倉庫內的小型預備用火砲。因為只有這些輪車型機動砲,才有辦法推進到水際灘頭岬角處作戰。

澎湖島的三八式野砲火點分佈及火線射向圖(紅點為完工、黑點則是未完成)。
(Sourc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筆者編修)

        澎湖島要塞的機動砲主力為三八式野砲(十三門),相當於野砲兵一個大隊。此外又有三八式十糎加農砲(四門)及九一式十糎榴彈砲(五門),規模各幾乎相當於一個中隊。為了掩護三八式野砲,要塞部隊加緊興築掩體,其設施型態分為三種,分別為野砲第一種、第二種掩體,以及野砲第三種掩體。野砲第一種掩體採半地穴挖掘,為射向相同的兩個單砲位掩體,分別由獨立的觀測所指揮。野砲第二種掩體也是採半地穴挖掘,為單砲位獨立運用。野砲第三種掩體則是洞窟地下化,進而抵禦來自敵方砲擊、轟炸等威脅,以確保要塞機動砲的健全性。

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裡「澎湖要塞工事位置要圖」,清楚畫出白馬崎的「野砲第三種掩體」。
(Source: 臺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

        澎湖列島海岸曲折,其性質大致分為岩石、砂石兩種。岩石海岸多屬斷岩或礁石,傾斜急峻,登陸困難;砂石海岸一般傾斜較緩,水深約在十公尺以上,適於登陸。漁翁島的假想之敵登陸地點,第一為小池角地區,雖然海底多為礁石,不過漲潮時小型船隻可以活動,正面約8,000公尺;第二為外垵地區(現外垵漁港),海面遼闊,正面約一千餘公尺;第三為內垵地區,海底平坦水深,正面約一千餘公尺。

木棧步道遙望整個緝馬灣(後灣沙灘),以及遠方的鱟仔尾。

        反登陸築城也以這三處為重點。內垵地區右側岬角之鱟仔尾和左側之白馬崎,編成大規模要塞化陣地。其中的野砲第三種掩體,在白馬崎即建有一座。其工事設施計有:火點三處,以能對抗500公斤直擊彈,再近一步開鑿409公尺長的坑道予以串連。然而,計畫跟實際情況永遠不一致,由於工程一再展延,在1945(昭和20)年3月最後一次修訂時,預定完工日期已經延至當年的十二月底,最終也未能施工完成就終戰停工了。

從砲車出入口看掩體內部,右方是彈藥室,盡頭是砲射口。頂蓋的混凝土板模痕跡清晰可見。掩體側壁為混凝土澆灌而成,再施以粉刷。彈藥室牆只是內部隔間,因此為磚石堆砌表面施以粉刷。

        1944(昭和19)年初旬,澎湖島為應對美軍可能的登陸作戰,便以要塞司令部為政,軍民構成一體,一同在灘頭堆砌反戰車石牆、在海邊挖掘反戰車壕溝,以及在海岸岬角處,興築混凝土頂蓋的半地穴式掩體。當時的澎湖島,才在1945(昭和20)年1月4日下令動員獨立混成第75旅團,然因應美軍對沖繩發動的登陸作戰,遂今後美軍對臺灣北部攻擊之公算已逐漸增多,而將旅團主力逐次向臺灣本島新竹州的竹南郡轉移。轉進的兵力計有:獨立混成第75旅團司令部、獨立步兵第560大隊、獨立步兵第561大隊、獨立步兵第563大隊等。

砲室有能夠快速變換射向的轉車盤及駐鋤溝,讓野砲也能追瞄移動目標。為求最大之射界,砲車必須盡量貼近射口,於是造成多角形和弧形子牆。砲射口側面,可見煙囪排氣口。

        此時的澎湖島,只剩下獨立步兵第562大隊、獨立步兵第564大隊、重砲兵第12聯隊、旅團工兵隊及澎湖島陸軍病院,勉強組成一支總員額僅2,800人的潑刺部隊(部隊長為鵜飼源吉大佐),兵力與武器都顯得吃緊。例如潑刺部隊在漁翁島地區的兵力,就只有獨立步兵第562大隊第一中隊、重砲兵第12聯隊第一中隊,以及漁翁海軍守備隊戍守而已。

從砲位向後看砲車出入口(中)和彈藥室(左)。砲車出入口外接塹道,兩旁的護牆大半已崩坍損毀。當年塹道尚未完成頂蓋(即地下化施設)就終戰停工了。

        依照防衛計畫的想定,潑刺部隊以一部置於白沙島、漁翁島,以主力集中在澎湖本島佔領堅固陣地,以圖擊滅美軍戰力,並協同海軍殲滅敵軍於水際灘頭。根據「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防衛計畫」,可以窺見漁翁島地區的軍事屬性:『以一部置於漁翁島,而其主力集中澎湖本島。於水際構築堅強之陣地,以側射或密集火力擊滅敵人於水際灘頭。漁翁島地區隊須執拗對上陸之敵,應防衛地區內一切之地形,構築堅固、秘密蜂起之肉博據點、戰車障礙物等施設等,行果敢之戰鬥以殲滅敵人,因此漁翁島需徹底執行要塞化為重。此外,漁翁島地區隊需有隨時能集中兵力於澎湖本島、白沙島之機動準備。』。

從砲射口遠眺緝馬灣及鱟仔尾。

        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除了白馬崎外,鱟仔尾也是一個絕佳的制高點。這兩處是內垵地區防禦工事建設的起點。白馬崎及鱟仔尾各有野砲三砲位的規模,分別在沙灘兩端的岬角配置側射火力,以蟹鉗之勢夾擊來犯的敵軍。這些掩體主要射向都是海灘,堅守著傳統思維的「水際擊滅」主義。

射口外簷內部有溝槽,防止雨水倒流入砲室內。

        1945(昭和20)年815日,部隊依舊不間斷地構築在澎湖各地的陣地。突然各隊傳來「本日正午,天皇陛下有重要的廣播,請全體官士兵恭敬聆聽訓示」的消息。到了中午,所有的官士兵整齊排好隊伍,聆聽戰爭結束的「玉音放送」。然而廣播雜音很多,無法聽得很清楚,只能大概理解發生了甚麼事,於是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下達指示,在正式命令到來之前,所有現階段的任務仍持續進行。翌日,潑刺部隊收到了正式的停戰命令,地方部隊奉命停止任何的作戰行動。為了因應情勢變化及恢復勞務者的管理制度,因此潑刺部隊開始耕耘農作物及整備相關交通設施,並等待盟軍的交接事宜。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在臺日本海軍史(一)擁有臺灣地名的日本海軍航空隊

       當時日本海軍的航空隊中,有冠以地名的常設航空隊,也有以番號的特設航空隊。日本海軍在實施空地分離制度前,以臺灣各地名所命名的航空隊,共包含高雄海軍航空隊(1938年)、東港海軍航空隊(1940年)、臺南海軍航空隊(1941年)、新竹海軍航空隊(1942年)、高雄海軍航空隊(二代)(1942年)、臺南海軍航空隊(二代)(1943年)、第二臺南海軍航空隊(1944年)、虎尾海軍航空隊(1944年)。


臺南海軍航空隊(二代)的零式練習戰鬥機

高雄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タカ、T)

       1938年4月1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高雄空開隊,並納入馬公要港部管轄。開隊時兵力為陸上攻擊機一隊(12機)、艦上戰鬥機半隊(6機),約100名兵員,擔任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各省所在的小型飛行場,以及南雄、梅縣、潮州、長汀、南城、溫州、浦城、福州、建甌、廣昌各飛行場頻繁反復攻擊的任務。6月16日,高雄空的分隊自高雄基地出發,前往中國的樂昌進行轟炸任務,在龍南上空遭受中國空軍頑強的攻擊,導致該隊喪失陸上攻擊機三機,成為該隊於中日戰爭期間最致命的損失(分隊長米田充平中尉;操縱員大谷勳三等航空兵曹;偵察元大崎重正一等航空兵曹,另有18名姓名不詳者戰死)。1940年5月11日,高雄空進駐中國漢口飛行場,企圖擊滅四川省方面的中國航空兵力,針對成都、重慶飛行場進行攻擊任務。1941年9月2日,高雄空主力自漢口歸還高雄,以進行日後南進的準備,並於12月間對クラーク(克拉克)、イバ(伊巴)、ニコルス(Nichols)、デルカルメン(Del Carmen)、バタンガス(八打雁)、オロンガポ(奧隆阿波)、イロイロ(怡朗)等飛行場,以及マニラ(馬尼拉)的港灣設施、艦船,コレヒドール(科雷希多)要塞等進行渡洋轟炸。但高雄空駐防高雄的時間也不長,僅六個月就被派赴ティモール(帝汶)島クーパン(古邦)飛行場進行日後的南太平洋作戰。1942年10月1日變更名稱為第七五三海軍航空隊,1944年7月10日因兵力損耗嚴重而解隊。


歷任司令:

石井藝江大佐(1938年4月1日~1938年12月15日)

安藤榮城大佐(1938年12月15日~1939年11月15日)

菊池朝三大佐(1939年11月15日~1940年11月1日)

田口太郎大佐(1940年11月1日~1941年6月25日)

伊藤良秋大佐(1941年6月25日~1942年3月20日)

久邇宮朝融王大佐(1942年3月20日~1942年10月5日)

梅谷薰大佐(1942年10月5日~1944年7月10日)



東港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トコ)

       1940年11月15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常設航空隊東港空開隊,飛行機定數為飛行艇24機、輸送飛行艇2機,並擔任比島方面的支援、索敵、哨戒作戰等任務。1941年12月22日就被派赴ダバオ(納卯),從事日後的蘭印方面作戰。1942年11月1日變更名稱為第八五一海軍航空隊,並在1944年3月31日晚間搭載聯合艦隊司令部長官古賀峯一大將,從パラオ(帛琉)撤退往ダバオ(達沃)的飛行途中墜毀,導致聯合艦隊司令部的組織骨幹遭受莫大破壞。同年9月20日第八五一海軍航空隊解隊。


歷任司令:

宮崎重敏大佐(1940年11月15日~1941年9月25日)

三浦鑑三大佐(1941年9月25日~1942年12月22日)

和田三郎大佐(1942年12月22日~1944年7月10日)

三田國雄大佐(1944年7月10日~1944年9月20日)



臺南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タイ、V

       1941年10月1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常設航空隊臺南空開隊,隸屬於第二十三航空戰隊。11月22日,該隊抽調零戰一個分隊(分隊長 戶梶忠恒大尉),編入馬來部隊。太平洋戰爭全面開始前,該隊飛行機定數為零式艦上戰鬥機64機、九六式艦上戰鬥機6機及九八式陸上偵察機8機)。比島攻略作戰途中,該隊向イバ(伊巴)、クラーク(克拉克)、デルカルメン(Del Carmen)、タルラック(塔拉克)、オロンガポ(奧隆阿波)、ニコルス(Nichols)、ニールソン(Nielson)、キャンプ・マーフィ、デルモンテ、ダンサラン、マラバング、バタンガス等飛行場進行地上攻擊,該隊期間共計損失零式艦上攻擊機八機(12月8日:小隊長中溝良一飛行兵曹長、河野安治郎二等飛行兵曹、青木吉男三等飛行兵曹、小隊長佐藤康久一等飛行兵曹、廣懶良雄三等飛行兵曹共五名戰死認定;12月10日:比嘉政春一等飛行兵曹戰死、藤村春男一等飛行兵曹座機於琉球嶼南方外海迫降,顏面負傷;12月13日:倉富博三等飛行兵曹戰死認定)。12月26日該隊主力派赴ホロ(霍洛)島進行日後的蘭印方面作戰。1942年11月1日變更名稱為第二五一海軍航空隊,1944年7月10日解隊。


歷任司令:

樋口曠大佐(1941年10月1日~1941年10月4日)

斎藤正久大佐(1941年10月4日~1942年12月10日)

小園安名中佐(1942年12月10日~1943年9月22日)

楠本幾登中佐(1943年9月22日~1944年3月4日)

柴田武雄中佐(1944年3月4日~1944年7月10日)



新竹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シソ)

       1942年4月1日,橫須賀鎮守府所管常設航空隊新竹空開隊,其部隊基幹為木更津航空隊鍊成隊兵員,並納入馬公警備府管轄,為鍊成陸上攻擊機搭乘員,以及哨戒等從事而設置的航空隊。1943年4月26日,陸上攻擊機一機,執行該隊首次對潛哨戒的訓練任務,在起飛後18分鐘後行蹤不明(操縱員林敏夫上等飛行兵曹、池永清澄上等飛行兵;電信員野村利雄一等飛行兵曹、菅原久吾飛行兵長;攻擊員岡本政司飛行兵長、磯田成春飛行兵長、多田明一等飛行兵、町田義雄一等飛行兵、鈴木忠明一等飛行兵、今山常吉一等飛行兵、法山勇作一等飛行兵、小林繁治一等飛行兵;吉野巳則上等整備兵以上13名戰死認定);6月10日,陸上攻擊機一機對潛哨戒任務途中行蹤不明(操縱員小龜朝男一等飛行兵曹;偵察員大保次雄飛行兵曹長;電信員柿原五男二等飛行兵曹;西澤雄三整備兵曹長以上四名戰死認定);7月4日陸上攻擊機一機執行對潛哨戒任務途中行蹤不明(操縱員中村七七二等飛行兵曹;偵察員岩尾喜八飛行兵長;電信員宮田實上等飛行兵曹以上三名戰死認定);8月20日,陸上攻擊機一機對新竹南西方外海潛水艦實施爆擊,也是該隊唯一的戰果。1943年11月25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混編的陸軍航空隊派出轟炸機14機、戰鬥機15機對新竹飛行場進行轟炸,造成該隊的陸上攻擊機12機遭到摧毀,25人戰死(馬淵利忠預備少尉、齊藤三郎預備少尉、加藤武上等整備兵曹、小坂太郎一等整備兵曹、湯本良三一等飛行兵曹、伊藤三郎上等飛行兵曹、大多和一豐一等飛行兵曹、角田義光一等飛行兵曹、渕岡五郎一等飛行兵曹、清水寬上等飛行兵曹、西谷春夫上等飛行兵曹、篠原一郎上等整備兵曹、鄉原正備整備兵長,另有12名姓名不詳者戰死)。空襲之後,該隊於12月中旬轉移至鹿屋基地,並於1944年1月1日解隊。


歷任司令:

前原富義大佐(1942年4月1日~1942年12月7日)

森玉賀四大佐(1942年12月7日~1944年1月1日)



高雄海軍航空隊(二代)(飛行機文字:タカ)

       1942年10月1日,橫須賀鎮守府所管航空隊高雄空(二代)開隊,為訓練、教育已有飛行基礎的飛行訓練生而設立的練習航空隊。1943年12月1日設置臺中分遣隊(隊長 小池定雄中佐)。臺灣沖航空戰期間,該隊與臺南空協同迎戰出現於臺南上空約40架美國F6F地獄貓戰鬥機,損失九架零式艦上戰鬥機(教官內藤良雄中尉、教官伊藤保中尉、松本利博上等飛行兵曹、竹本忠義上等飛行兵曹、山下七松飛行兵長、堀川佐平飛行兵長、久慈豐飛行兵長,另有兩名姓名不詳者戰死認定)。1944年12月1日,高雄海軍航空隊(二代)解隊。


歷任司令:

井上左馬二大佐(1942年10月1日~1944年2月15日)

中島傅大佐(1944年2月15日~1944年12月1日)



臺南海軍航空隊(二代)(飛行機文字:タイ)

       1943年4月1日,橫須賀鎮守府所管航空隊高雄空(二代)開隊,為訓練、教育具備飛行基礎的飛行員(實用機訓練用)而設立的練習航空隊。1944年10月12日早晨7時13分,該隊以零式艦上戰鬥機25機迎戰出現於臺南上空約40架美國F6F地獄貓戰鬥機,自損失零式艦上戰鬥機17機(飛行隊長兼分隊長教官渡邊一彥大尉、田口俊一大尉、教官木原健中尉,另有14名姓名不詳者戰死認定)。同年12月1日,臺南海軍航空隊(二代)解隊。


歷任司令:

市村茂松大佐(1943年4月1日~1944年5月15日)

三木森彥少將(1944年5月15日~1944年7月1日)

高橋俊策大佐(1944年7月1日~1944年12月1日)



第二臺南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2タイ)

       1944年2月1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常設航空隊第二臺南空開隊,為訓練、整備不具備飛行基礎的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生(整備教育用)而設立的練習航空隊。1945年2月15日,第二臺南海軍航空隊解隊。


歷任司令:

山田慈郎大佐(1944年2月1日~1944年6月15日)

本間肥大佐(1944年6月15日~1944年10月15日)

津村慶四郎中佐(1944年10月15日~1945年2月15日)



虎尾海軍航空隊(飛行機文字:コビ)

       1944年5月15日,橫須賀鎮守府所管航空隊虎尾空開隊,為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畢業生實施初步訓練而設立的練習航空隊,使用九三式中間練習機等機種,並設置臺中分遣隊(由原有高雄海軍航空隊(二代)的臺中分遣隊移管)。1945年2月15日,虎尾航空隊解隊。


歷任司令:

市村茂松大佐(1944年5月15日~1944年12月1日)

高橋俊策大佐(1944121日~1945215日)




       1944年7月10日起,日本海軍航空隊實施空地分離制度,航空隊編制改編為甲、乙兩種。甲航空隊(數字番號)為戰鬥飛行隊。乙航空隊(地名番號)以基地任務為主。當甲、乙航空隊駐紮同一飛行場時,則以甲航空隊之作戰任務為主。日本海軍在實施空地分離制度後,以臺灣各地名所命名的航空隊,共包含臺灣海軍航空隊(1944年)、第二高雄海軍航空隊(1944年)、北臺海軍航空隊(1945年),以及南臺海軍航空隊(1945年)。


北臺海軍航空隊司令 鈴木由次郎大佐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海軍航空隊

       1944年7月10日實施當天,橫須賀鎮守府所管乙航空隊臺灣空成立,並納入第二航空艦隊管轄。臺灣空擔任支援作戰任務,航空隊本部設於新竹基地,預定設置紅毛、高雄、花蓮港、臺東派遣隊,以及臺南、臺中、宜蘭、恆春、虎尾、臺北、後龍聯絡隊。然而臺灣空自成立之初,即面臨嚴重人員不足的問題,實員僅800名(最初預定兵員為2300名),對於額外派遣、聯絡隊的設置可謂是回身乏術,例如8月31日該隊高雄派遣隊僅50名兵員,與原先預定之400名基地員落差甚大,基地防務徹底地虛空化。直到11月15日臺灣空才正式編成。臺灣沖航空戰期間,臺灣空擔任支援作戰任務,負責殲滅敵航空兵力及保護海上交通運輸。待戰役結束,菲律賓的航空部隊及整備員紛紛撤退來臺,為了支援這些部隊的再編成作業,該隊因而廢除了直屬的各訓練用航空教育隊。1945年6月15日,臺灣空南北分割,分別改編為北臺海軍航空隊、南臺海軍航空隊。


歷任司令:

坂田義人大佐(1944年7月10日~1944年8月7日)

神岡重雄大佐(1944年8月7日~1945年1月20日)

藤松達次大佐(1945年1月20日~1945年2月5日)

中澤祐少將(1945年2月5日~1945年5月10日)

藤松達次大佐(1945年5月10日~1945年6月15日)



第二高雄海軍航空隊

       1944年8月15日,橫須賀鎮守府所管航空隊第二高雄空開隊,為訓練、整備不具備飛行基礎的海軍射擊科專修飛行練習生(整備教育用)而設立的練習航空隊。該隊也使用一式陸上攻擊機等機種,並擔任臺灣周邊的索敵、哨戒等任務。臺灣沖航空戰前夕,該隊執行敵機動部隊的索敵、警戒任務,共損失二架一式陸上攻擊機(10月5日:操縱員宮崎正三預備少尉、小西二郎上等飛行兵曹;偵察員小林育造預備少尉、小島利吉上等整備兵曹、牛島清太一等飛行兵曹;射擊員山口博一等飛行兵曹、山本辰也飛行兵長等七名戰死認定;10月7日:操縱員土屋孝預備飛行少尉、岡部森雄飛行兵長;偵察員足立勝信預備少尉、藤澤茂上等整備兵曹、中村藤吾二等飛行兵曹;射擊員長瀨正雄飛行兵長等六名戰死認定)。1945年2月15日,第二高雄海軍航空隊解隊。


歷任司令:

宮川大槻大佐(1944年8月15日~1945年2月15日)



北臺海軍航空隊

       1945年6月15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乙航空隊北臺空於新竹開隊,將臺灣海軍航空隊分割為北臺、南臺海軍航空隊,隸屬於高雄警備府。該隊的派駐地點為臺北、淡水、新竹(航空隊本部所在地)、宜蘭、臺中、新高、新社、石垣島及宮古島等。1945年8月15日終戰後,歸國復員。


歷任司令:

鈴木由次郎大佐(1945年6月15日~終戰)


南臺海軍航空隊

       1945年6月15日,佐世保鎮守府所管乙航空隊北臺空於高雄開隊,將臺灣海軍航空隊分割為北臺、南臺海軍航空隊,隸屬於高雄警備府。該隊的派駐地點為虎尾、歸仁、大林、岡山(航空隊本部所在地)、東港、臺東等。1945年8月15日終戰後後,歸國復員。


歷任司令:

小池定雄大佐(1945年6月15日~1945年7月2日)

鈴木由次郎大佐(1945年7月2日~終戰)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流言終結者(一)金塊事件:失意的日軍黃金寶藏傳說

幾乎全臺各地都流傳有「日軍寶藏」的傳說,傳言日軍在東南亞地區搜刮了大批金銀財寶,不過面對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許多『寶藏』來不及運回日本本土,只好就此埋藏在臺灣各地,以待日後尋回。這則傳說在戰後即廣泛流傳,吸引大量民眾進行掘寶,然而事實是否真如傳言所說的,台灣仍有日軍埋藏的黃金寶藏呢?


台灣銀行本店
Source: 台灣銀行四十年誌,1939年)

194410月末陸軍省為給菲律賓群島的第十四方面軍購買大米,而準備165公斤的金塊作為資金,其金片形狀如金幣,正面刻有『福』字,背面刻有三十公克字樣,並分別裝在11個木箱。該次運輸行動由石井英橘中將來臺主導,多次從屏東等地飛行場通過航空郵件,運送至菲律賓島的吉良經理部長來接管。後來為因應敵情(失去制空權),以及惡劣氣候等因素,預定降落的飛行場也從當初的克拉克(クラークフ.ィールド)、Echague(エチャゲ),最終改為Bayombong(バョンボン)飛行場,總計僅有運送出45公斤的金塊。隨著盟軍控制菲律賓島,該項輸送行動遭到中止,石井英橘中將也於1945年春天返回日本本土。暫時安放在屏東飛行場,重量120公斤的金塊,則分別放置在八個(各15公斤)的木箱。終戰時,由於臺北的軍司令部歷經嚴重受損而無法安置金塊,先行短暫存放在軍司令部的守衛所。最後在經理部宝塚少尉的建議下,才決定將金塊移至台灣銀行本店的金庫安置,並委託參謀部的原田經理參謀負責,準備移交給中國當局接管。

 

1945年6月17日,由於空襲遭受破壞的台灣軍司令部(第十方面軍司令部)
Source: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108日,負責美軍聯絡小組G5部門(政策、財政、金融)的艾文斯(William K. Evans)中校利用職務之便訪查臺灣銀行的印鈔與發行狀況,得知臺灣銀行只有少量的黃金準備,且無任何外匯,亦無美金存款。而後,艾文斯中校召集日方經濟專家召開各項經濟會議。1012日的會議中,艾文斯中校詢問原田參謀,臺灣軍是否藏有黃金,原田參謀幾天後才回答。臺灣軍保管了八個裝有120公斤黃金的小木箱。於是艾文斯中校告知原田參謀,他將轉告前進指揮所,請原田參謀等待近一步的指示。並藉口黃金非屬臺灣銀行所有,應自銀行金庫移出,改由終戰聯絡事務局保管。

 

台灣銀行本店內部的金庫
Source: 台灣銀行四十年誌,1939年)

幾天後艾文斯中校告知日方,中國當局有意接收黃金,並要求過目金塊樣本。1016日,原田參謀在永樂旅館交付艾文斯兩片黃金。艾文斯藉口要給中國當局過目,收下後並未歸還。隔天,艾文斯來到日方終戰聯絡事務局,要求將其中兩個小木箱,由艾文斯來轉交給中國當局。10月底艾文斯再要求交出另外四箱,原田主張直接或陪同方式來交付給行政長官陳儀,但只有轉交其中一箱,其他三箱則被艾文斯帶走。日後原田向艾文斯要求收據時,艾文斯敷衍說已全數交給中國當局,不知道是否會開立收據,並請原田放鬆。當原田再次向艾文斯提及此事,該如何作為日方之紀錄時,艾文斯甚至建議原田報告這些黃金已運抵菲律賓,若後續有任何調查,則會幫忙掩飾。

 

11月,艾文斯藉著差旅之便,運用美軍運輸機載運四個小木箱飛抵上海,在臺籍商人黃在義的協助,賣得10.6萬美金,並以家庭因素為由辦理退伍。之後,陳儀才從葛敬恩報告中得知,中國當局實際只接收四個裝有黃金的小木箱,其餘四箱早被艾文斯騙走。艾文斯侵佔黃金的醜聞在19465月揭發,儘管艾文斯回美後曾接受洛杉磯聯邦法院開庭審判,陪審團經歷兩次審理,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看法,其中10名認為有罪,2名無罪認定。1948423日,檢方以陪審團無法達成共識,以及將日籍證人持續留在美國,也造成無謂的開銷,乃撤出告訴,以「未決」裁定而逍遙法外。


臺灣省檢送「臺灣省發掘打撈日人埋沉物資辦法」原件
Source: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Academia Sinica Digital Resources))

黃金弊案為戰後「日軍黃金寶藏」傳說之濫觴,進而引發百姓探尋黃金寶藏之幻想,國民政府於1955年成立「發掘打撈日人埋沉物資監理委員會」,立法「台灣省發掘打撈日人埋沉物資辦法」,專門受理民間鎖定日本時代結束、日人未及帶走遺留的大量物資、軍械等挖寶申請。雖然黃金不復存在,依舊有『掘寶團體』不定期發掘出彈藥、木樁、油料、被服、農具、主副食等物品,算是補足了尋找日軍失落寶藏的夢想。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身世調查(一)日本海軍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北門庄防備衛所

       早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已在各鎮守府、警備府轄下編組防備隊,沿著重要的港灣水道設立防備衛所,之後更持續予以增設,肩負著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艦艇出沒,防堵美方潛艦侵入的大任。當時身為日本殖民地的澎湖列島,馬公要港(測天島)及其聯外「澎湖水道」是日本海軍防禦最重點,也設置了不少防備衛所。 


       從《澎湖知識服務平台》的文章〈防備衛所〉裡指出:「總計在1945(昭和20)年8月二戰終戰前夕,日本海軍在澎湖外垵吃仔尾、井垵凸角、虎井西山南端、虎井西山北端、花嶼、東吉嶼、北門庄、大嶼等地,均設有防備衛所,數量達8處之多。 

 

       依據昭和十九(19445月〈高雄警備府戦時日誌〉,當時隸屬於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的防備衛所共有吃仔尾、凸角、虎井嶼南西端、虎井嶼北西端、花嶼、東吉嶼、北門庄、大嶼等地,與《澎湖知識平台》所提供的數量吻合。然而194510月的澎湖列島水中防備關係圖清楚顯示,終戰時澎湖群島只有七座防備衛所,其中就有兩座位於虎井嶼西端,其他五座分別在吃仔尾、凸角、花嶼、東吉嶼、大嶼,唯獨北門庄沒有列入該圖。


澎湖列島水中防備關係圖 /筆者編輯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換言之,澎湖列島的水中防備網路,並沒有所謂的北門庄防備衛所。

       澎湖水道是介於臺灣本島與澎湖之間 ,由一條狹長狀的海谷地形所構成的海域。起緣於臺南州安平外海,谷軸呈現南北向,南端起源處約在高屏大陸棚緣位置,大約平行海岸,向雲林外海延伸,為早期臺灣移民橫渡所稱「黑水溝」之一。從〈澎湖水道水中防備關係圖〉來看,日本海軍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分別在澎湖廳東吉島、臺南州北門庄兩端各自設立一座防備衛所,歸類為丙種防備衛所,互為犄角箝制澎湖水道左右兩翼。按照昭和十七(1942915日修訂的〈特設防備衛所定員表〉規定,丙種防備衛所配置17人(士官1員、下士6員、兵10員),配備4組(含)以下的磁氣探知機(即磁性探測儀),以潛艦金屬外殼產生的海水細微磁場擾動來偵蒐潛艦。

 

澎湖水道水中防備關係圖 /筆者編輯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因此,北門庄防備衛所雖隸屬於日本海軍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然而其位置是在臺南州北門郡北門庄蘆竹溝。

       依據北門庄防備衛所長中西少尉撰寫的〈衛所經歷〉可知,防備衛所的建築兵舍在昭和十九(1944830日完工,並相繼在93日與126日完成檢磁環線的延佈,以及二式磁氣探知機的裝備作業。然而,防備衛所直到昭和二十(1945)年215日才正式展開戰鬥哨戒任務。北門庄防備衛所自設立以來便受到諸多問題的影響,不僅是其充電不充分而導致哨戒不完全,又從六月中旬直至七月底,經常遭受美機機槍掃射的攻擊,在811日更是爆出沖天烈焰,乃磁氣探知機無法運作,北門庄防備衛所也失去了作用價值。 


北門庄防備衛所,右邊的聚落為蘆竹溝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美軍飛機在19471017日拍攝了臺南周邊的相關航照,北門庄防備衛所早就移管國軍使用,但是防備衛所早先搭設的建物格局在空照中仍然很容易辨識。下圖是同範圍衛星照片,可以知道北門庄防備衛所的正確位置是現在海巡署蘆竹溝安檢所內。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廢棄工事考證(五)高雄旗津區旗后山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穹窖

       旗后山為高屏地區的反登陸右翼,位於南壽山要塞最南端。此地居高臨下,地勢陡峭,不但可控制高雄港出入口,往東亦可監控大林蒲海岸,為重要的海濱陣地。

陸軍軍隊縮寫「16FeA」即指「重砲兵第十六聯隊」

       旗后山岩礁內部有砲穹窖,為以鋼筋混凝土構建之永久設施。一條縱貫山體的坑道系統可連通各砲穹窖等相關設施。岬角東面配置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二門,這兩門火砲均可用以側擊於大林蒲海岸登陸的敵軍,並與部署在鳳鼻頭的重砲部隊以蟹鉗方式夾擊在兩地之中登陸的敵軍。東面的岩岬,則有兩門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和兩門三八式十加農砲,砲口對準高雄港出入口,並防範敵方潛水艇近岸攻擊。

旗後町要塞工事構築現況圖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要塞重砲兵聯隊成立之初,旗后山的防務守備由第三中隊(中隊長 伊達康一 少尉)負責,隨後經過三次的編制改正,高雄要塞部隊改稱為獨立混成第百旅團,村田定雄少將繼承擔任旅團長,高雄要塞重砲兵聯隊則改稱為重砲兵第十六聯隊最終旗后山是由第二中隊(中隊長 伊達康一 中尉)負責

坑道出入口

砲穹窖內部空間

砲穹窖之砲座遺構

彈藥庫

砲穹窖射口原遭鐵板封閉

由砲穹窖處望向入口坑道

連接觀測所之坑道

觀測所

戰備水池及出入口坑道

戰備水池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從天空遙望戰爭(一)日本海軍馬公警備府防空砲臺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為了保障澎湖群島的海上交通順暢,並保衛馬公港、測天島海軍基地,在澎湖各地陸續興建了「防空砲臺(高角砲陣地)」,構成二戰期間澎湖空域的防空網路。而防空砲臺的兵力,則由「馬公警備府」(194111 月由「馬公要港部」升格而來)轄下的「馬公防備隊」負責戍守。隨著日本海軍在昭和十八(1943)年 4 月設置「高雄警備府」,「馬公警備府」降編由其統轄,部隊改名為「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

       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前,日本海軍在澎湖馬公街大案山、青螺虎頭、內垵社東鼻頭、竹嵩灣、大山圓頂、烏崁、白沙等地,均設有規模、配備兵器的防空砲臺,位置達 7 處之多。此外,馬公警備府的主力防空火砲「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則達 20 門。

       這些防空砲臺的位置、設立時間、充當兵器、配員,分述如下:

一、大案山防空砲臺

       在案山社大案山設有一處防空砲臺,緊鄰測天島的海軍基地,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可聽聞敵機的引擎聲,得知大概的來襲方向與距離,且不受晝夜影響;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以被動攻擊入侵敵機為主要任務。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34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33 員)。

大案山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二、虎頭防空砲臺

       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當時在青螺虎頭設有一處防空砲臺,配備一座假稱 T 型空中聽測裝置,;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6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5 員)。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 4 月,虎頭防空砲臺撤去其火砲、電氣兵器裝備,由此可見,因應御前會議決定「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準備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南方作戰準備立即啟動。馬公警備府動員下令,除原設防空砲臺之外,新編虎頭防空砲臺,然而隨著南方戰事進展神速,澎湖距離戰場日益遙遠,不到一年後的昭和十七(1942)年 326 日,下令裁撤虎頭防空砲臺,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

虎頭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三、東鼻頭防空砲臺

       防空砲台位於西嶼庄最東南方,內垵社極東岬角,稱東鼻頭。防空砲台配備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主要用於夜間,由聽音機告知敵機方位後,方以強力光線使敵機無所遁形,並擾亂敵方飛行員的視線,或是以燈光明暗作為告知我方飛機的信號;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7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6 員)。

東鼻頭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四、竹嵩防空砲臺

       竹灣村地名之由來,主要指在丘陵底下長有很多竹篙的港灣。日治時期稱為竹篙灣,南、北均有土丘,環抱著這一片美麗的港灣。於丘陵底下與內陸斜坡間之窪地,竹篙叢生,類似一處世外桃源。在竹嵩灣的北側設有一處防空砲台,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3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2 員)。到了昭和十七(1942)年 4 月,根據當月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竹嵩防空砲臺即撤去其火砲、電氣兵器裝備,由此可見,因應御前會議決定「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準備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南方作戰準備立即啟動。馬公警備府動員下令,除原設防空砲臺之外,新編數處防空砲臺,然而隨著南方戰事進展神速,澎湖距離戰場日益遙遠,不到一年的時間,竹嵩防空砲臺裁撤,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最後,竹嵩防空砲臺轉變成為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諷刺在是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而澎湖位處海峽要衝,自然也大量設置此類設施,負責監視來襲的敵機,並通知軍民疏散、引導友軍的防空火力。

竹嵩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五、圓頂防空砲臺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的風櫃半島,砲臺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 29.5 公尺(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 30.4 公尺)。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紀錄,圓頂防空砲臺在當時即已設立,位於大山砲臺堡壘一旁,興建時間約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期,甚至可能更早。防空砲台配備一座斯式百五十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3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2 員)。  

圓頂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六、 烏崁防空砲臺

       防空砲臺位於烏崁烏崁頭,為東南方小山,靠海處較陡。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一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6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5 員)。

烏崁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七、白沙防空砲臺

       在白沙庄瞭望山設有一處防空砲台,為白沙島的最高點,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二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7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6 員)。到了昭和十七(1942)年 4 月,根據當月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白沙防空砲臺即撤去其火砲裝備,不到一年的時間,白沙防空砲臺裁撤,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最後,白沙防空砲臺以見張所的形式,作為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

白沙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隨著同盟國贏得二戰、1945 年國府接收臺灣與澎湖,澎湖周邊殘留眾多的防空砲臺,依序被國軍接收,根據國軍〈航空基地(含一般部隊)防空砲臺現狀表〉,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接收之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僅有 13 門,其中三門已移裝至灘頭或岬角的穹窖內,應是昭和二十(1945)年 2 月第十方面軍接掌「在臺海軍陸地戰鬥」之指揮權,海軍將防空火砲轉為平射用途的典型案例。總計在昭和二十(1945)年 8 月終戰前,日本海軍在澎湖馬公街大案山、內垵社東鼻頭、大山圓頂等地,均設有防空砲臺之外,也正式新增了兩處防空砲臺,分別為測天、雞母防空砲臺,應是昭和十九(1944)年 4 1 日重啟戰備,將南進時期未完成和未啟動的計畫全部復活,武裝分別配備二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其位置尚不明確,待進一步的資料浮出水面。

       此外,筆者在翻閱史料的過程中,發現日本海軍有將水雷衛所空間轉變成為防空砲臺的習慣,例如東鼻頭、圓頂防空砲臺的前身即是水雷衛所,是否水雷衛所與防空砲臺並存?還是水雷衛所隨著時代變遷而廢止,原處變成防空砲臺加以利用,以設施改動程度最小的邏輯來演變的?

       最後,雖然虎頭、竹嵩、白沙防空砲臺被撤去其火砲裝備,卻是以見張所的形式延續其用途。昭和十五1940)年 325 日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我們將目光放在日本陸軍的臺灣軍司令部,當時臺北要地解除應急防空措施,將臺北要地防空隊、各地區防空監視隊,以及防空通信班就地撤除,返納主要防空兵器至臺灣軍兵器部,並運輸兵員至其所原屬的部隊。然而,興築完成的工事及施設則依現狀保留,如防空陣地、指揮通信施設,以及防空監視隊的通信施設,待後日可重新利用。因此,筆者預測是否馬公警備府也遵循這個方式,將三座防空砲臺依現狀保留,待日後可重新利用?不過,儘管昭和十九(1944)年 4 1 日重啟戰備,虎頭、竹嵩、白沙防空砲臺依然沒有重新利用的跡象,依舊是以見張所的形式,構成澎湖地區基礎的防空預警網。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七)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六)

       此築城構想範例之目的,為求在美軍上岸時,可達到奇襲式的戰術效果,設置於海岸沙丘高地之上,亦可稱為海岸陣地。位於陣地最近海岸之前緣,設置狙擊用的散兵壕,並在沙丘下方設置與後方進出用地下坑道及待所作戰室,可用預鑄的混凝土涵管來施作,沙丘上方設置掩蓋陣地,並在沙丘後方挖設交通壕與後方陣地通聯。此類型的海岸陣地工事,應是被廣泛應用在各地美軍可能登陸的海岸沙丘上,但由於其為野戰陣地,應是少有相關遺構能保存至今。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六 野戰陣地(汀線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六)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五)

       主要以野戰工事方式構築,通常在戰事前線,利用現有地形及簡便的工具材料快速構築而成,遠不及半永久工事或永久工事之堅固,需要時常維護與修復。陣地防禦火網,須由各人的射擊火線相互交織構成。藉由太平洋諸島之作戰經驗,臺灣軍司令部認為以鼠穴陣地方式來進行野戰陣地之構築,企圖以其散配置且靈活變換作戰位置之優點,作為單兵作戰方式之參考範例。由於構工過程艱辛且危險,誠如〈兵隊画集〉之作者富田晃弘寫道:鼠穴陣地はいいかえれば兵隊自身の墓穴であった(鼠穴陣地換言之,猶如就是部隊士兵們自己的墳墓)。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五 野戰陣地(鼠穴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五)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四)

       其主要目的有二:(1)防禦擊落前來空襲之敵機、(2)作為野戰築城之骨幹。以三座為一群,陣地內至少設置數群,用以相互支援掩護。同群防空塔互相間距約 1000 2000 公尺,並設置地下坑道相互通行及地下棲息設施,以供作戰人員休息及存放物資,地下坑道拱壁混凝土構築,厚度約為 20 公分、高 2 公尺、寬 1.2 公尺。坑道出入口設置於後方野戰陣地外,並於野戰陣地內設置「蛸壺」。防空塔以混凝土構築,地下層儲放彈藥及資材,並以三十公尺深的垂直豎井與主坑道相連;地面層設置大隊砲,第二層設置重機槍,頂層設置機關砲,上方開口直徑約為 1.75 公尺,各層間的地板厚度為 80 公分。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四 永久陣地(防空塔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此類型陣地在大肚山總共完成北(今臺中民航站內)、中(310高地)、南(294高地)三組。294高地即俗稱的望高寮,是東海大學生看夜景和碉堡探險最熱門的去處,原本三座防空塔完整保存,至 2005 年拆除兩座,最後一座臨時停工獲救。310高地其中兩座早年國軍建築飛彈基地時,因為妨礙射界而拆除,殘留一座位於臺中都會公園旁。北邊一組因位於清泉崗基地範圍內。三座完整保留至今。然而民眾不得接近。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四)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三)

       以澎湖「大武山永久陣地之補強」為例,原隸屬澎湖要塞之野戰陣地,因應二戰後期的澎湖要塞防禦需求,增加開鑿砲台穹窖下方對外之聯絡坑道,坑道間設置地下掩蔽部,並在陣地外設置坑道出入口,以供戰鬥人員出入及戰鬥資材補給出入之用。陣地前空曠區域設置鼠穴陣地,包含蛸壺(亦稱為散兵壕)及個人戰鬥壕,並設置障礙物和樹木遮蔽,用以掩蔽及保護砲台穹窖。此外,澎湖島多為珊瑚礁岩,孔隙多且容易被擊穿,應再行構築堅固的掩護設施。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三 永久築城之利用)」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文章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