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七)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六)

       此築城構想範例之目的,為求在美軍上岸時,可達到奇襲式的戰術效果,設置於海岸沙丘高地之上,亦可稱為海岸陣地。位於陣地最近海岸之前緣,設置狙擊用的散兵壕,並在沙丘下方設置與後方進出用地下坑道及待所作戰室,可用預鑄的混凝土涵管來施作,沙丘上方設置掩蓋陣地,並在沙丘後方挖設交通壕與後方陣地通聯。此類型的海岸陣地工事,應是被廣泛應用在各地美軍可能登陸的海岸沙丘上,但由於其為野戰陣地,應是少有相關遺構能保存至今。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六 野戰陣地(汀線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六)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五)

       主要以野戰工事方式構築,通常在戰事前線,利用現有地形及簡便的工具材料快速構築而成,遠不及半永久工事或永久工事之堅固,需要時常維護與修復。陣地防禦火網,須由各人的射擊火線相互交織構成。藉由太平洋諸島之作戰經驗,臺灣軍司令部認為以鼠穴陣地方式來進行野戰陣地之構築,企圖以其散配置且靈活變換作戰位置之優點,作為單兵作戰方式之參考範例。由於構工過程艱辛且危險,誠如〈兵隊画集〉之作者富田晃弘寫道:鼠穴陣地はいいかえれば兵隊自身の墓穴であった(鼠穴陣地換言之,猶如就是部隊士兵們自己的墳墓)。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五 野戰陣地(鼠穴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五)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四)

       其主要目的有二:(1)防禦擊落前來空襲之敵機、(2)作為野戰築城之骨幹。以三座為一群,陣地內至少設置數群,用以相互支援掩護。同群防空塔互相間距約 1000 2000 公尺,並設置地下坑道相互通行及地下棲息設施,以供作戰人員休息及存放物資,地下坑道拱壁混凝土構築,厚度約為 20 公分、高 2 公尺、寬 1.2 公尺。坑道出入口設置於後方野戰陣地外,並於野戰陣地內設置「蛸壺」。防空塔以混凝土構築,地下層儲放彈藥及資材,並以三十公尺深的垂直豎井與主坑道相連;地面層設置大隊砲,第二層設置重機槍,頂層設置機關砲,上方開口直徑約為 1.75 公尺,各層間的地板厚度為 80 公分。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四 永久陣地(防空塔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此類型陣地在大肚山總共完成北(今臺中民航站內)、中(310高地)、南(294高地)三組。294高地即俗稱的望高寮,是東海大學生看夜景和碉堡探險最熱門的去處,原本三座防空塔完整保存,至 2005 年拆除兩座,最後一座臨時停工獲救。310高地其中兩座早年國軍建築飛彈基地時,因為妨礙射界而拆除,殘留一座位於臺中都會公園旁。北邊一組因位於清泉崗基地範圍內。三座完整保留至今。然而民眾不得接近。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四)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三)

       以澎湖「大武山永久陣地之補強」為例,原隸屬澎湖要塞之野戰陣地,因應二戰後期的澎湖要塞防禦需求,增加開鑿砲台穹窖下方對外之聯絡坑道,坑道間設置地下掩蔽部,並在陣地外設置坑道出入口,以供戰鬥人員出入及戰鬥資材補給出入之用。陣地前空曠區域設置鼠穴陣地,包含蛸壺(亦稱為散兵壕)及個人戰鬥壕,並設置障礙物和樹木遮蔽,用以掩蔽及保護砲台穹窖。此外,澎湖島多為珊瑚礁岩,孔隙多且容易被擊穿,應再行構築堅固的掩護設施。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三 永久築城之利用)」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三)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二)

       以「鳳鼻頭軍築陣地要圖」為例,說明築成之目的,要能夠讓步兵一聯隊為主幹的聯合步兵部隊,在敵軍的包圍下,能夠持續抵抗四個月以上。主要設施包含:(1)地下坑道 15,000 餘米,美造一五五公釐加農砲用穹窖兩座、砲塔 36 座、軍道 4,600 米。(2)主要拱形坑道位於珊瑚礁岩下約 20~30 米,高 2 米,寬 1.5 米,拱壁以混凝土建造,厚度 30 公分。(3)鳳鼻頭陣地互相以地下坑道聯絡,支坑道以鋪設預鑄的大型水泥涵管作為通路使用。而本陣地與枋寮陣地,同為臺灣總督府土木課、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及民間大型會社的技師技手 150 名為主體,所編成的臺灣軍築城別班,其中有四名為敕任官,由此可見鳳鼻頭及枋寮陣地的重要性。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二 半永久築城之一例(軍築城陣地))」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鳳鼻頭要塞是高屏地區反登陸的中樞,右連壽山要塞,左連枋寮(石頭營)要塞,必須兼顧東西兩面,若美造一五五公釐加農砲兩門分散配置,將導致火力不足。臺灣軍築城班與高雄要塞協議後,決定東西兩面各築砲穹窖兩座,其間以 1,050 公尺長隧道連結。待美軍登陸船團出現於外海,判定登陸地點後,利用隧道將火炮推向集中於東陣地或西陣地。後經臺灣軍築城別班變更設計,保留美造一五五公釐加農砲用陣地(東陣地)一處,西陣地計畫與砲塔 36 座全部取消,西陣地則以九一式十糎榴彈砲三座取代,其餘則改築砲穹窖 12 座,至終戰前亦未全部完工。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二)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一)

       一般永久陣地的抵抗主體工事為鋼筋混凝土造,並盡力將人員的避難掩蔽棲息所設置低於地下三十米,以地下坑道串動各處的防禦穹窖及人員出入口。此外,野戰陣地、鼠穴陣地及地下壕,則是分散且隱匿地設置於永久陣地周圍。

「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一 陣地一般配置)」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臺灣宜蘭礁溪鄉金面山、鵝頭山,及員山鄉內員山(俗稱虎跳牆)等三處位於淺山的防禦工事,均十分符合「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一)」之陣地配置方式,內員山有兩座位於半山腰的砲穹窖,視野展望良好,可協助監視海岸動靜及射擊平原地帶至宜蘭航空基地,及 21 座重機槍穹窖及 9 座坑道出入口,分布於舊員山第一公墓的東側山腳下,且多數有地下坑道系統相通,或通連至地下掩蔽部,背側坑道入口均設有廁所。此處築城構法,以局部開挖山壁配合鋼筋混凝土造的抵抗主體工事構築成重機槍穹窖,再回填現地土石進行偽裝,通連坑道向下在山體內開挖,並設置人員避難休息儲藏等空間,其築城概念的精隨,防禦配置與工事構法符合「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其一)」之附圖內容。


日軍在臺築城工事梗概(一)臺灣軍築城計畫

        昭和十九(1944)年八月四日,臺灣軍頒布「臺灣島築城計畫大要」,載明了各地區之作戰方針築城要點、築城特質、作業部署以及人員資材等內容。其中各地區之陣地築構要點、特質,除了基隆澎湖高雄由要塞司令部各自為政外,將全島區分為十四處作戰區,交由臺灣軍統籌,以「臺灣島築城計畫一覽圖」標示各處作戰區內要塞及陣地概要位置,並附「臺灣築城構想範例」圖說共六張

        「臺灣島築城計畫一覽圖」以箭頭標示推測美軍可能進行搶灘登陸之位置,並標示各地區內所要陣地預計構築之地下坑道長度、砲穹窖、MG穹窖之數量作戰區包括東台灣三處、南台灣六處、中台灣一處、北台灣四處,其中以高雄北端至屏東枋寮附近的標示最為詳盡,可以看出佈防重心偏向是在南臺灣的現象,顯示其為美軍最可能搶灘登陸之地點。 

「臺灣島築城計畫一覽圖」北臺灣局部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臺灣島築城計畫一覽圖」中臺灣局部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臺灣島築城計畫一覽圖」南臺灣局部
(Source: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文章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