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為了保障澎湖群島的海上交通順暢,並保衛馬公港、測天島海軍基地,在澎湖各地陸續興建了「防空砲臺(高角砲陣地)」,構成二戰期間澎湖空域的防空網路。而防空砲臺的兵力,則由「馬公警備府」(1941 年 11 月由「馬公要港部」升格而來)轄下的「馬公防備隊」負責戍守。隨著日本海軍在昭和十八(1943)年 4 月設置「高雄警備府」,「馬公警備府」降編由其統轄,部隊改名為「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
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前,日本海軍在澎湖馬公街大案山、青螺虎頭、內垵社東鼻頭、竹嵩灣、大山圓頂、烏崁、白沙等地,均設有規模、配備兵器的防空砲臺,位置達 7 處之多。此外,馬公警備府的主力防空火砲「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則達 20 門。
一、大案山防空砲臺
在案山社大案山設有一處防空砲臺,緊鄰測天島的海軍基地,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可聽聞敵機的引擎聲,得知大概的來襲方向與距離,且不受晝夜影響;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以被動攻擊入侵敵機為主要任務。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34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33 員)。
大案山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二、虎頭防空砲臺
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當時在青螺虎頭設有一處防空砲臺,配備一座假稱 T 型空中聽測裝置,;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6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5 員)。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 4 月,虎頭防空砲臺撤去其火砲、電氣兵器裝備,由此可見,因應御前會議決定「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準備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南方作戰準備立即啟動。馬公警備府動員下令,除原設防空砲臺之外,新編虎頭防空砲臺,然而隨著南方戰事進展神速,澎湖距離戰場日益遙遠,不到一年後的昭和十七(1942)年 3 月 26 日,下令裁撤虎頭防空砲臺,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
虎頭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三、東鼻頭防空砲臺
防空砲台位於西嶼庄最東南方,內垵社極東岬角,稱東鼻頭。防空砲台配備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主要用於夜間,由聽音機告知敵機方位後,方以強力光線使敵機無所遁形,並擾亂敵方飛行員的視線,或是以燈光明暗作為告知我方飛機的信號;武裝配備則為兩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7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6 員)。
東鼻頭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四、竹嵩防空砲臺
竹灣村地名之由來,主要指在丘陵底下長有很多竹篙的港灣。日治時期稱為竹篙灣,南、北均有土丘,環抱著這一片美麗的港灣。於丘陵底下與內陸斜坡間之窪地,竹篙叢生,類似一處世外桃源。在竹嵩灣的北側設有一處防空砲台,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3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2 員)。到了昭和十七(1942)年 4 月,根據當月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竹嵩防空砲臺即撤去其火砲、電氣兵器裝備,由此可見,因應御前會議決定「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準備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南方作戰準備立即啟動。馬公警備府動員下令,除原設防空砲臺之外,新編數處防空砲臺,然而隨著南方戰事進展神速,澎湖距離戰場日益遙遠,不到一年的時間,竹嵩防空砲臺裁撤,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最後,竹嵩防空砲臺轉變成為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諷刺在是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而澎湖位處海峽要衝,自然也大量設置此類設施,負責監視來襲的敵機,並通知軍民疏散、引導友軍的防空火力。
竹嵩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五、圓頂防空砲臺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的風櫃半島,砲臺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 29.5 公尺(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 30.4 公尺)。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紀錄,圓頂防空砲臺在當時即已設立,位於大山砲臺堡壘一旁,興建時間約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期,甚至可能更早。防空砲台配備一座斯式百五十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年(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3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2 員)。
圓頂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六、 烏崁防空砲臺
防空砲臺位於烏崁烏崁頭,為東南方小山,靠海處較陡。根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一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四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46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45 員)。
烏崁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七、白沙防空砲臺
在白沙庄瞭望山設有一處防空砲台,為白沙島的最高點,配備一座九〇式空中聽音機二型,以及一座須式九〇糎探照燈;武裝配備則為二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依據昭和十六(1941)年 12 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配置 27 人(准士官以上 1 員、下士官兵 26 員)。到了昭和十七(1942)年 4 月,根據當月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白沙防空砲臺即撤去其火砲裝備,不到一年的時間,白沙防空砲臺裁撤,火砲又從陣地推回庫房了。最後,白沙防空砲臺以見張所的形式,作為日本海軍的基層防空預警單位。
白沙防空砲臺建物位置圖 /筆者編輯 (Source: 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 |
隨著同盟國贏得二戰、1945 年國府接收臺灣與澎湖,澎湖周邊殘留眾多的防空砲臺,依序被國軍接收,根據國軍〈航空基地(含一般部隊)防空砲臺現狀表〉,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接收之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僅有 13 門,其中三門已移裝至灘頭或岬角的穹窖內,應是昭和二十(1945)年 2 月第十方面軍接掌「在臺海軍陸地戰鬥」之指揮權,海軍將防空火砲轉為平射用途的典型案例。總計在昭和二十(1945)年 8 月終戰前,日本海軍在澎湖馬公街大案山、內垵社東鼻頭、大山圓頂等地,均設有防空砲臺之外,也正式新增了兩處防空砲臺,分別為測天、雞母防空砲臺,應是昭和十九(1944)年 4 月 1 日重啟戰備,將南進時期未完成和未啟動的計畫全部復活,武裝分別配備二門三年式八糎高角砲,其位置尚不明確,待進一步的資料浮出水面。
此外,筆者在翻閱史料的過程中,發現日本海軍有將水雷衛所空間轉變成為防空砲臺的習慣,例如東鼻頭、圓頂防空砲臺的前身即是水雷衛所,是否水雷衛所與防空砲臺並存?還是水雷衛所隨著時代變遷而廢止,原處變成防空砲臺加以利用,以設施改動程度最小的邏輯來演變的?
最後,雖然虎頭、竹嵩、白沙防空砲臺被撤去其火砲裝備,卻是以見張所的形式延續其用途。昭和十五(1940)年 3 月 25 日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我們將目光放在日本陸軍的臺灣軍司令部,當時臺北要地解除應急防空措施,將臺北要地防空隊、各地區防空監視隊,以及防空通信班就地撤除,返納主要防空兵器至臺灣軍兵器部,並運輸兵員至其所原屬的部隊。然而,興築完成的工事及施設則依現狀保留,如防空陣地、指揮通信施設,以及防空監視隊的通信施設,待後日可重新利用。因此,筆者預測是否馬公警備府也遵循這個方式,將三座防空砲臺依現狀保留,待日後可重新利用?不過,儘管昭和十九(1944)年 4 月 1 日重啟戰備,虎頭、竹嵩、白沙防空砲臺依然沒有重新利用的跡象,依舊是以見張所的形式,構成澎湖地區基礎的防空預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