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廢棄工事考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廢棄工事考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崎野砲第三種掩體。

        開著租來的汽車行經跨海大橋,沿著西嶼鄉的203號縣道南下,來到有著「臺版馬爾地夫」的後灣沙灘,俗稱緝馬灣。內垵遊憩區有兩處入口,皆設有專用免費停車場。這次從高處的停車場,用下階梯的方式走海濱木棧步道。本案例之「野砲第三種掩體」,即在木棧步道左側的小山丘上。

海濱木棧步道向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望去。

        1908(明治41)年3月止,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的築城工事及備砲全數完成。要塞由六個堡壘、四個砲臺與四座框舍構成,以堡壘、砲臺的重砲向海面的敵艦對戰,其配備的小口徑速射砲與機關砲,則是用來掃蕩臨近堡壘、砲臺的敵人。至於堡壘、砲臺的背、側面,即火力覆蓋範圍的死角,通常是由框舍加以掩護,作為堡壘、砲臺的背、側面之防衛骨幹。

「Number and Disposition of main Weapons」提及潑刺部隊有三八式野砲(Field Artillery)十三門。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1944(昭和19)年3月提升戰備時,澎湖島要塞以「對中、小型艦艇及潛水艇行射擊」為首要任務,配備著幾近塵封在砲臺內的大口徑加農砲或榴彈砲。不僅沒有一處砲臺是位於反登陸之要點,偏離主要戰場,選址都是在靠近航道或港口的岩岸高地,用來扼殺試圖靠近的敵方船艦或潛水艇,而且此時世界海軍早就不流行岸艦互轟的古老戰法,敵方只要從航空母艦上派遣飛機,便能輕取在氣勢浩大的砲臺上安裝的岸置重砲了。原本擔當陸地戰鬥的既有框舍也都不合用,因為明治時代的戰術思想,並不強調殲敵於水際,而是等待敵人登陸後,再行決戰。至此,框舍的選址多在內陸高地或交通要點上,而非沙灘海岸。由於明治時代建築的要塞工事已成廢物,澎湖島要塞重砲兵聯隊能夠依賴的,僅剩下平時保管在屯營倉庫內的小型預備用火砲。因為只有這些輪車型機動砲,才有辦法推進到水際灘頭岬角處作戰。

澎湖島的三八式野砲火點分佈及火線射向圖(紅點為完工、黑點則是未完成)。
(Sourc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筆者編修)

        澎湖島要塞的機動砲主力為三八式野砲(十三門),相當於野砲兵一個大隊。此外又有三八式十糎加農砲(四門)及九一式十糎榴彈砲(五門),規模各幾乎相當於一個中隊。為了掩護三八式野砲,要塞部隊加緊興築掩體,其設施型態分為三種,分別為野砲第一種、第二種掩體,以及野砲第三種掩體。野砲第一種掩體採半地穴挖掘,為射向相同的兩個單砲位掩體,分別由獨立的觀測所指揮。野砲第二種掩體也是採半地穴挖掘,為單砲位獨立運用。野砲第三種掩體則是洞窟地下化,進而抵禦來自敵方砲擊、轟炸等威脅,以確保要塞機動砲的健全性。

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裡「澎湖要塞工事位置要圖」,清楚畫出白馬崎的「野砲第三種掩體」。
(Source: 臺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

        澎湖列島海岸曲折,其性質大致分為岩石、砂石兩種。岩石海岸多屬斷岩或礁石,傾斜急峻,登陸困難;砂石海岸一般傾斜較緩,水深約在十公尺以上,適於登陸。漁翁島的假想之敵登陸地點,第一為小池角地區,雖然海底多為礁石,不過漲潮時小型船隻可以活動,正面約8,000公尺;第二為外垵地區(現外垵漁港),海面遼闊,正面約一千餘公尺;第三為內垵地區,海底平坦水深,正面約一千餘公尺。

木棧步道遙望整個緝馬灣(後灣沙灘),以及遠方的鱟仔尾。

        反登陸築城也以這三處為重點。內垵地區右側岬角之鱟仔尾和左側之白馬崎,編成大規模要塞化陣地。其中的野砲第三種掩體,在白馬崎即建有一座。其工事設施計有:火點三處,以能對抗500公斤直擊彈,再近一步開鑿409公尺長的坑道予以串連。然而,計畫跟實際情況永遠不一致,由於工程一再展延,在1945(昭和20)年3月最後一次修訂時,預定完工日期已經延至當年的十二月底,最終也未能施工完成就終戰停工了。

從砲車出入口看掩體內部,右方是彈藥室,盡頭是砲射口。頂蓋的混凝土板模痕跡清晰可見。掩體側壁為混凝土澆灌而成,再施以粉刷。彈藥室牆只是內部隔間,因此為磚石堆砌表面施以粉刷。

        1944(昭和19)年初旬,澎湖島為應對美軍可能的登陸作戰,便以要塞司令部為政,軍民構成一體,一同在灘頭堆砌反戰車石牆、在海邊挖掘反戰車壕溝,以及在海岸岬角處,興築混凝土頂蓋的半地穴式掩體。當時的澎湖島,才在1945(昭和20)年1月4日下令動員獨立混成第75旅團,然因應美軍對沖繩發動的登陸作戰,遂今後美軍對臺灣北部攻擊之公算已逐漸增多,而將旅團主力逐次向臺灣本島新竹州的竹南郡轉移。轉進的兵力計有:獨立混成第75旅團司令部、獨立步兵第560大隊、獨立步兵第561大隊、獨立步兵第563大隊等。

砲室有能夠快速變換射向的轉車盤及駐鋤溝,讓野砲也能追瞄移動目標。為求最大之射界,砲車必須盡量貼近射口,於是造成多角形和弧形子牆。砲射口側面,可見煙囪排氣口。

        此時的澎湖島,只剩下獨立步兵第562大隊、獨立步兵第564大隊、重砲兵第12聯隊、旅團工兵隊及澎湖島陸軍病院,勉強組成一支總員額僅2,800人的潑刺部隊(部隊長為鵜飼源吉大佐),兵力與武器都顯得吃緊。例如潑刺部隊在漁翁島地區的兵力,就只有獨立步兵第562大隊第一中隊、重砲兵第12聯隊第一中隊,以及漁翁海軍守備隊戍守而已。

從砲位向後看砲車出入口(中)和彈藥室(左)。砲車出入口外接塹道,兩旁的護牆大半已崩坍損毀。當年塹道尚未完成頂蓋(即地下化施設)就終戰停工了。

        依照防衛計畫的想定,潑刺部隊以一部置於白沙島、漁翁島,以主力集中在澎湖本島佔領堅固陣地,以圖擊滅美軍戰力,並協同海軍殲滅敵軍於水際灘頭。根據「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防衛計畫」,可以窺見漁翁島地區的軍事屬性:『以一部置於漁翁島,而其主力集中澎湖本島。於水際構築堅強之陣地,以側射或密集火力擊滅敵人於水際灘頭。漁翁島地區隊須執拗對上陸之敵,應防衛地區內一切之地形,構築堅固、秘密蜂起之肉博據點、戰車障礙物等施設等,行果敢之戰鬥以殲滅敵人,因此漁翁島需徹底執行要塞化為重。此外,漁翁島地區隊需有隨時能集中兵力於澎湖本島、白沙島之機動準備。』。

從砲射口遠眺緝馬灣及鱟仔尾。

        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除了白馬崎外,鱟仔尾也是一個絕佳的制高點。這兩處是內垵地區防禦工事建設的起點。白馬崎及鱟仔尾各有野砲三砲位的規模,分別在沙灘兩端的岬角配置側射火力,以蟹鉗之勢夾擊來犯的敵軍。這些掩體主要射向都是海灘,堅守著傳統思維的「水際擊滅」主義。

射口外簷內部有溝槽,防止雨水倒流入砲室內。

        1945(昭和20)年815日,部隊依舊不間斷地構築在澎湖各地的陣地。突然各隊傳來「本日正午,天皇陛下有重要的廣播,請全體官士兵恭敬聆聽訓示」的消息。到了中午,所有的官士兵整齊排好隊伍,聆聽戰爭結束的「玉音放送」。然而廣播雜音很多,無法聽得很清楚,只能大概理解發生了甚麼事,於是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下達指示,在正式命令到來之前,所有現階段的任務仍持續進行。翌日,潑刺部隊收到了正式的停戰命令,地方部隊奉命停止任何的作戰行動。為了因應情勢變化及恢復勞務者的管理制度,因此潑刺部隊開始耕耘農作物及整備相關交通設施,並等待盟軍的交接事宜。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廢棄工事考證(五)高雄旗津區旗后山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穹窖

       旗后山為高屏地區的反登陸右翼,位於南壽山要塞最南端。此地居高臨下,地勢陡峭,不但可控制高雄港出入口,往東亦可監控大林蒲海岸,為重要的海濱陣地。

陸軍軍隊縮寫「16FeA」即指「重砲兵第十六聯隊」

       旗后山岩礁內部有砲穹窖,為以鋼筋混凝土構建之永久設施。一條縱貫山體的坑道系統可連通各砲穹窖等相關設施。岬角東面配置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二門,這兩門火砲均可用以側擊於大林蒲海岸登陸的敵軍,並與部署在鳳鼻頭的重砲部隊以蟹鉗方式夾擊在兩地之中登陸的敵軍。東面的岩岬,則有兩門斯加式九糎速射加農砲和兩門三八式十加農砲,砲口對準高雄港出入口,並防範敵方潛水艇近岸攻擊。

旗後町要塞工事構築現況圖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要塞重砲兵聯隊成立之初,旗后山的防務守備由第三中隊(中隊長 伊達康一 少尉)負責,隨後經過三次的編制改正,高雄要塞部隊改稱為獨立混成第百旅團,村田定雄少將繼承擔任旅團長,高雄要塞重砲兵聯隊則改稱為重砲兵第十六聯隊最終旗后山是由第二中隊(中隊長 伊達康一 中尉)負責

坑道出入口

砲穹窖內部空間

砲穹窖之砲座遺構

彈藥庫

砲穹窖射口原遭鐵板封閉

由砲穹窖處望向入口坑道

連接觀測所之坑道

觀測所

戰備水池及出入口坑道

戰備水池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廢棄工事考證(四)高雄鼓山區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

        位於國立中山大學蓮海路與翠嶺道交會處東北側工事,為兩層鋼筋混凝土造碉堡,是戰後國軍所建的甲種機槍堡,構造物形體屬於正圓形直徑 360 公分,人員由後側下方進入設有一座重機槍射口及兩座觀測口兼射口,地面層的形式樣貌均相同,誤差小,地下層略有尺寸上的差異通風孔設計十分特別是個做工精良的鋼筋混凝土造永久工事

高雄鼓山區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

        當地居民表示為日治時期所建造,但有文獻指出,此類型工事稱為雙層班用機槍堡,為戰後所建。由其部分外露的鋼筋、RC粒料、板模做工等方面來判斷,是戰後國軍所建,因其射口下方仍設有重機槍三腳架座口。

射口下方設有重機槍三腳架座口

        依據〈第十二師團陣地編成要圖〉之考證與現場調查結果對照,可發現國軍雙層班用機槍堡與日軍陣地編成要圖之陣地標示互相吻合,推測其可能之原因,其原為日軍構築之半永久工事或野戰工事,以及由於陣地工事完成度偏低,戰後國軍於原址新建甲種機槍堡雙層班用機槍堡)、乙種機槍堡等,便容易遭誤判為日軍所建之工事。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背側通氣孔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下層前側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下層後側
下層內景,左為儲水池,右為通地面層人孔。內部可見通風口,通風口的高度就是機槍堡外覆土的最高限度 
上層內景,左為觀測口兼射口,右為重機槍射口
編號南019A-054

廢棄工事考證(三)高雄梓官區典寶海軍平射機砲塔

        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與陸軍共同協防岡山海軍地區,南以援中港(後勁溪)和左營海軍地區為界,狹長地帶內縱貫南北的主要幹道就是今日的濱海公路(臺 17 線),海軍以濱海公路為軸心,向南構築三座核心塔,前兩座為「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後一座是本文的「海軍平射機砲塔」。

高雄梓官區典寶海軍平射機砲塔(南32-050

        臺灣西部海岸沙洲、潟湖遍布,無疑是極佳的反登陸屏障,提高登陸難度。北高雄海岸線上最適合登陸的是岡山海岸,北起竹子港、南至典寶溪。岡山周邊是日本海軍的大本營,包含位於岡山基地的高雄航空隊、鎮守左營港的高雄警備府,以及臺灣最大飛機製造廠第六十一航空廠等。

人員出入口只開一口,和「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對向各開一口不同

        高雄警備府司令官為海軍駐臺位階最高的將領,與陸軍在臺北的第十方面軍司令官互不統屬。海軍堅持陸地守備只應限於海軍自己的航空基地和港口,拒絕防守與其無關的海岸線或陸地。在上級的郭促下,昭和十九(1944)年九月六日,在臺陸海軍終於締結「岡山海軍地區沿岸防禦ニ関マル陸海軍協定(關於岡山海軍地區沿岸防禦之陸海軍協定)」,海軍承諾分攤岡山海岸線的反登陸職責,以岡山基地與海岸線之間,東西寬約 2.5 公里,南北長約九公里的狹長地帶展開工事。

一樓儲藏室外圈迴廊只有單邊開口,另一側封死

        海軍平射機砲塔位於援中港、典寶溪和公路的交會處(今日典寶溪橋聖安宮的廟埕),為日本海軍陸戰隊首先必須確保的要點,核心塔南方一千五百公尺處,就是和左營海軍地區的交界。因此,本塔為岡山海軍地區最南端的核心塔。

聖安宮廟埕旁海軍平射機砲塔

        本塔配置四挺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另外預留兩個九二式 7.7 釐米機關銃(機關槍)射口。除了一樓為儲藏空間外,二、三樓各裝設兩挺機關砲,以固定基筒方式架設,主要射向為北北西和南南東,朝向濱海公路,使易發揚側(斜)射火力,阻絕敵方機動部隊推進。

二、三樓機砲射口外觀,位置對齊,可見射口外擴角度極大,和「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射口不同

        此外,與其垂直的側面另開兩個小型射口,二、三樓各一且方向相反,小型射口下方地面上沒有螺栓頭,可見並非固定基座,而是敵人迫近時才將腳架架起本塔的四挺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皆以固定基筒方式架設,以一基搭配一個射口,和前兩座「中心軸一基六口」的一基六射口的設計不同。

二樓內景,左為機砲射口(射向為南南東),右為通三樓人孔

二樓內景,右為機砲射口(射向為北北西),射口向外眺望聖安宮廟口 

廢棄工事考證(二)高雄梓官區大舍甲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

        日本海軍以漯底山作為基點,往南構築三座高聳的核心特火塔,每座塔均配置作為平射用途的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是全臺灣火力最強大的馬特洛塔三座核心塔的位置分別坐落於梓官部落西側、大舍甲部落西側,以及典寶溪畔前兩座配備兩挺機關砲,就是本文「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後一座配備四挺機關砲,則為「海軍平射機砲塔」

高雄梓官區梓官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南32-087)

        昭和二十1945)年初,海軍施設部所屬的第三三四設營隊(大尉 峯尾恭人),分別在彌陀庄漯底山、竹子港、舊港口、大舍甲一帶構築特火塔、戰車壕、交通壕、哨信所、坑道等工事。設營隊以海軍航空隊漯底山高角砲台(中尉 平川八郎)為基點,向南每隔 1100 公尺共建起三座特火塔(核心塔),再以每座核心塔為中心,四周搭配高低不同的特火塔,並向外發展出環狀壕溝野戰陣地至於漯底山以北,則由竹子港邊的「海軍高平兩用槍砲塔」為核心,環繞建立三座心同圓式的特火塔陣地群,又分別在四周構築不同樣式的小型特火塔,規模可謂全台第一。最後因應硫磺島、沖繩方面的壓力,高雄警備府司令官福田良三發布〈高雄警備府命令第一O六號,第三三四設營隊主力轉進臺北關渡地區,協助第十方面軍築城隊與第六十六師團構建防禦工事。

第三三四設營隊工事位置圖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為補齊日本陸軍獨立混成第百三旅團、海軍第三三四設營隊的空缺,原本駐紮於嘉義的第十二師團步兵第四十六聯隊奉命南下移動,自五月二十九日正式接手負責岡山地區的防衛任務,成為岡山地區守備隊的基幹部隊,其第三大隊本部設置於漯底山,並由第九中隊(一小隊欠)和第十中隊負責漯底山地區的工事構築和防衛。岡山地區守備隊之作戰方針為:「主要部署於漯底山南側及二層行溪河口附近,並打擊上陸的敵軍。一旦敵方上岸,必須防止敵軍利用岡山機場,並且固守漯底山、大小岡山,以利於爾後作戰方為容易」。海軍方面漯底山北方為日本海軍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第一二中隊、南方的梓官地區守備隊則是日本海軍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第三中隊。

高雄梓官區大舍甲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

        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以「中心軸一基六口」的設計,將機關砲固定在正圓形槍室的中心,槍口並未突出到射口內緣,讓槍管可在室內 360 度自由轉動,對應六個呈左右 30 度角的射口,死角也是六個 30 度角。

二樓機槍室,可見地面通二樓的人孔

        二樓的死角恰為三樓的射界,兩挺機關砲共同組成一個全方位 360 度射界。此外,一般特火塔的機槍都是緊貼射口,槍管伸進射口,左右迴旋時受限於兩側牆壁。這兩座特火塔則砲管前端不及射口,方能自由迴轉,但射擊時必須事先精密校準,做好死角設定,否則就會發生砲彈打到室內牆壁,釀成流彈傷人的慘劇。

遠望外觀,可見二、三樓射口彼此錯位,左下方可見人員出入口   
從一側人員出入口看另一側,弧形階梯與一樓(儲藏室)積水未退

人員出入口特寫,必須彎腰才能鑽進去

文章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