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廢棄工事考證(四)高雄鼓山區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

        位於國立中山大學蓮海路與翠嶺道交會處東北側工事,為兩層鋼筋混凝土造碉堡,是戰後國軍所建的甲種機槍堡,構造物形體屬於正圓形直徑 360 公分,人員由後側下方進入設有一座重機槍射口及兩座觀測口兼射口,地面層的形式樣貌均相同,誤差小,地下層略有尺寸上的差異通風孔設計十分特別是個做工精良的鋼筋混凝土造永久工事

高雄鼓山區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

        當地居民表示為日治時期所建造,但有文獻指出,此類型工事稱為雙層班用機槍堡,為戰後所建。由其部分外露的鋼筋、RC粒料、板模做工等方面來判斷,是戰後國軍所建,因其射口下方仍設有重機槍三腳架座口。

射口下方設有重機槍三腳架座口

        依據〈第十二師團陣地編成要圖〉之考證與現場調查結果對照,可發現國軍雙層班用機槍堡與日軍陣地編成要圖之陣地標示互相吻合,推測其可能之原因,其原為日軍構築之半永久工事或野戰工事,以及由於陣地工事完成度偏低,戰後國軍於原址新建甲種機槍堡雙層班用機槍堡)、乙種機槍堡等,便容易遭誤判為日軍所建之工事。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背側通氣孔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下層前側  

西子灣雙層班用機槍堡下層後側
下層內景,左為儲水池,右為通地面層人孔。內部可見通風口,通風口的高度就是機槍堡外覆土的最高限度 
上層內景,左為觀測口兼射口,右為重機槍射口
編號南019A-054

廢棄工事考證(三)高雄梓官區典寶海軍平射機砲塔

        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與陸軍共同協防岡山海軍地區,南以援中港(後勁溪)和左營海軍地區為界,狹長地帶內縱貫南北的主要幹道就是今日的濱海公路(臺 17 線),海軍以濱海公路為軸心,向南構築三座核心塔,前兩座為「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後一座是本文的「海軍平射機砲塔」。

高雄梓官區典寶海軍平射機砲塔(南32-050

        臺灣西部海岸沙洲、潟湖遍布,無疑是極佳的反登陸屏障,提高登陸難度。北高雄海岸線上最適合登陸的是岡山海岸,北起竹子港、南至典寶溪。岡山周邊是日本海軍的大本營,包含位於岡山基地的高雄航空隊、鎮守左營港的高雄警備府,以及臺灣最大飛機製造廠第六十一航空廠等。

人員出入口只開一口,和「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對向各開一口不同

        高雄警備府司令官為海軍駐臺位階最高的將領,與陸軍在臺北的第十方面軍司令官互不統屬。海軍堅持陸地守備只應限於海軍自己的航空基地和港口,拒絕防守與其無關的海岸線或陸地。在上級的郭促下,昭和十九(1944)年九月六日,在臺陸海軍終於締結「岡山海軍地區沿岸防禦ニ関マル陸海軍協定(關於岡山海軍地區沿岸防禦之陸海軍協定)」,海軍承諾分攤岡山海岸線的反登陸職責,以岡山基地與海岸線之間,東西寬約 2.5 公里,南北長約九公里的狹長地帶展開工事。

一樓儲藏室外圈迴廊只有單邊開口,另一側封死

        海軍平射機砲塔位於援中港、典寶溪和公路的交會處(今日典寶溪橋聖安宮的廟埕),為日本海軍陸戰隊首先必須確保的要點,核心塔南方一千五百公尺處,就是和左營海軍地區的交界。因此,本塔為岡山海軍地區最南端的核心塔。

聖安宮廟埕旁海軍平射機砲塔

        本塔配置四挺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另外預留兩個九二式 7.7 釐米機關銃(機關槍)射口。除了一樓為儲藏空間外,二、三樓各裝設兩挺機關砲,以固定基筒方式架設,主要射向為北北西和南南東,朝向濱海公路,使易發揚側(斜)射火力,阻絕敵方機動部隊推進。

二、三樓機砲射口外觀,位置對齊,可見射口外擴角度極大,和「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射口不同

        此外,與其垂直的側面另開兩個小型射口,二、三樓各一且方向相反,小型射口下方地面上沒有螺栓頭,可見並非固定基座,而是敵人迫近時才將腳架架起本塔的四挺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皆以固定基筒方式架設,以一基搭配一個射口,和前兩座「中心軸一基六口」的一基六射口的設計不同。

二樓內景,左為機砲射口(射向為南南東),右為通三樓人孔

二樓內景,右為機砲射口(射向為北北西),射口向外眺望聖安宮廟口 

廢棄工事考證(二)高雄梓官區大舍甲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

        日本海軍以漯底山作為基點,往南構築三座高聳的核心特火塔,每座塔均配置作為平射用途的九六式 25 釐米機關砲,是全臺灣火力最強大的馬特洛塔三座核心塔的位置分別坐落於梓官部落西側、大舍甲部落西側,以及典寶溪畔前兩座配備兩挺機關砲,就是本文「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後一座配備四挺機關砲,則為「海軍平射機砲塔」

高雄梓官區梓官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南32-087)

        昭和二十1945)年初,海軍施設部所屬的第三三四設營隊(大尉 峯尾恭人),分別在彌陀庄漯底山、竹子港、舊港口、大舍甲一帶構築特火塔、戰車壕、交通壕、哨信所、坑道等工事。設營隊以海軍航空隊漯底山高角砲台(中尉 平川八郎)為基點,向南每隔 1100 公尺共建起三座特火塔(核心塔),再以每座核心塔為中心,四周搭配高低不同的特火塔,並向外發展出環狀壕溝野戰陣地至於漯底山以北,則由竹子港邊的「海軍高平兩用槍砲塔」為核心,環繞建立三座心同圓式的特火塔陣地群,又分別在四周構築不同樣式的小型特火塔,規模可謂全台第一。最後因應硫磺島、沖繩方面的壓力,高雄警備府司令官福田良三發布〈高雄警備府命令第一O六號,第三三四設營隊主力轉進臺北關渡地區,協助第十方面軍築城隊與第六十六師團構建防禦工事。

第三三四設營隊工事位置圖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為補齊日本陸軍獨立混成第百三旅團、海軍第三三四設營隊的空缺,原本駐紮於嘉義的第十二師團步兵第四十六聯隊奉命南下移動,自五月二十九日正式接手負責岡山地區的防衛任務,成為岡山地區守備隊的基幹部隊,其第三大隊本部設置於漯底山,並由第九中隊(一小隊欠)和第十中隊負責漯底山地區的工事構築和防衛。岡山地區守備隊之作戰方針為:「主要部署於漯底山南側及二層行溪河口附近,並打擊上陸的敵軍。一旦敵方上岸,必須防止敵軍利用岡山機場,並且固守漯底山、大小岡山,以利於爾後作戰方為容易」。海軍方面漯底山北方為日本海軍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第一二中隊、南方的梓官地區守備隊則是日本海軍臺灣空高雄基地陸戰隊第三中隊。

高雄梓官區大舍甲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

        海軍中心軸平射機砲塔以「中心軸一基六口」的設計,將機關砲固定在正圓形槍室的中心,槍口並未突出到射口內緣,讓槍管可在室內 360 度自由轉動,對應六個呈左右 30 度角的射口,死角也是六個 30 度角。

二樓機槍室,可見地面通二樓的人孔

        二樓的死角恰為三樓的射界,兩挺機關砲共同組成一個全方位 360 度射界。此外,一般特火塔的機槍都是緊貼射口,槍管伸進射口,左右迴旋時受限於兩側牆壁。這兩座特火塔則砲管前端不及射口,方能自由迴轉,但射擊時必須事先精密校準,做好死角設定,否則就會發生砲彈打到室內牆壁,釀成流彈傷人的慘劇。

遠望外觀,可見二、三樓射口彼此錯位,左下方可見人員出入口   
從一側人員出入口看另一側,弧形階梯與一樓(儲藏室)積水未退

人員出入口特寫,必須彎腰才能鑽進去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廢棄工事考證(一)高雄彌陀區舊港口乙種機槍堡

        這處工事位於高雄縣彌陀區舊港口西北側,順著舊港橫路前進,在舊港橫路與舊港路北三巷交會處,左方是日日信企業有限公司的廠區工事為戰後國軍所建的乙種機槍堡,以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永久工事,構造物形體屬於正圓形共有四個射口與一處入口,機槍堡的各部位尺寸都很一致,誤差極小顯示施作精良通風孔設計十分特別,應是依照標準圖面施作,且應是由專業的工程人員施作。

彌陀區舊港口乙種機槍堡   

機槍堡近照


        此類型工事亦稱為伏地堡,其射口部分外露的鋼筋、RC粒料、板模做工等方面來判斷,是戰後國軍所建。機槍堡朝向阿公店溪,其射擊火線涵蓋了阿公店溪出海口與舊港口西北側海岸線。

機槍堡內部觀測口兼射口

機槍堡通氣孔

機槍堡人員出入口

文章

廢棄工事考證(六)澎湖縣西嶼鄉內垵野砲第三種掩體

          野砲第三種掩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地方,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產物,鄰近內垵遊憩區高處的停車場,即位於內、外垵之間隆起的小高地「白馬崎」山坡上,作為緝馬灣左翼的火力支撐點。這座野砲掩體視野涵蓋整個緝馬灣,其主要射向為海灘,體現了「殲敵於灘頭」的傳統思想。 內垵白馬...